許森彥 精神科診所-台南失眠,焦慮,恐慌,憂鬱,自律神經失調專家

逆境中得平安

這是一本輕薄的小書,卻是一份生命的大禮,一如英文原著的書名:A Gift of Peace.

作者是若瑟・巴納丁(Joseph Louis Bernardin),他是一位天主教的樞機主教。

而我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華文翻譯者是我的老師林信男教授。 

書的內容很簡單,巴納丁主教用很平靜的筆調描述了他生命晚期的三件大事:『被控性侵』、『罹患癌症』與『面對死亡』。

這些事都會為當事人身心帶來極度的痛苦,對畢生保持守護的名聲、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毀滅的嚴重威脅。用我較熟悉的佛教語彙來說,這些都是『逆緣』,但『逆緣』可否轉為『逆增上緣』,就看當事人的修持功力了。

第一個震撼到我的是巴納丁主教在書中『前言』的部分不是宣揚天主的偉大與強調要如何堅信天主可以拯救他等等,而是用『放手』(Letting Go) 來作為起點!當然,他的意思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捨棄那些使人緊抓不放,而阻礙我們與主耶穌建立親密關係的事物』!在我一個異教徒的眼中,他所指的就是『我執』,放下我執,才能讓主耶穌進入,建立親密關係。

在面對『性侵』的不實指控事件中,主教強調的是『虛己』與『寬恕』,而非周遭他人建議用類似反誣告的官司達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目的。在說明事實後,誣告者主動撤銷告訴,主教還在事先未公開的狀況下與對方見面,透過面對面的直接溝通,達成了真正的和解。這不只拯救了原本心中充滿怨恨的誣告者,也釋放了我對基督信仰的偏見。

當癌症臨身,巴納丁神父的反思是『苦難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當了解其目的及救贖價值』。我們誤以為能控制一切,包括自己與他人的命運,但那只是我們的幻想,當苦難降臨,我們能做的只是『陪伴』,而基督信仰的存在,讓受苦者不再孤單,因為,生而為人所遭受的苦,耶穌都曾經受過。身為神職人員與病人的雙重身分,給予主教機會用這種雙重身分做更多的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基於『先神父後病人』的覺知,巴納丁神父在手術後的恢復期就開始在醫院內關心訪視其他住院病人,這樣的工作一直持續下去,讓許多罹病的患者及其親朋好友得到莫大的安慰與鼓勵。神父深知基督是以做為『僕人』的目的降世,而信仰的實踐便是效法基督用『作為僕人』的認知去陪伴需要的人。神父的祝禱改變不了疾病的病程,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病中心靈與餘生的生活品質。在承受肉體的苦痛與衍生而來的心靈折磨中,人類真的需要如此的陪伴。

除了探訪與陪伴,巴納丁主教還透過多場記者說明會公開病情的變化,包括癌症復發與停止治療的決定。他的公開行程直到體力不再能承擔為止,而這樣的作法是在示現基督,『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肉體疼痛疲累及治療的副作用等等折磨,身為樞機主教不會比其他病患少得一分,在許多不可思議的磨難中,人當如何度日,便是修為的成果展示。

主教的一個心得很棒:『你要趁著現在好好練習禱告,當你一但生病了,你可能沒有能力好好禱告。』這讓我想到佛教的法師勸勉信徒的類似說法:『當下有條件念佛要好好把握,當你臨終之際,可能連念佛的機會都沒有!』

不管是禱告還是念佛,重點是『捨去自我,完全順從』,這才是信仰的核心。

我還是一個門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