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森彥 精神科診所-台南失眠,焦慮,恐慌,憂鬱,自律神經失調專家

活著回來的男人

這是一本兒子寫自己爸爸人生故事的書。

這位爸爸沒有了不起的豐功偉業,只是一個很平凡的日本男性。因為時代的推力而被徵招入伍,成為我們印象中邪惡的『日本兵』,在短暫且沒有開過槍的從軍生涯之後成為蘇聯俘虜,以奴工身份熬過西伯利亞的四個寒冬之後被遣返日本,卻又因罹患結核病而失去半邊的肺葉。來自大戰前社會底層的主角,回到戰後的日本,一樣在社會的底層艱苦討生活。直到今年,這位高齡已經90歲(1925年生)的老日本兵,仍繼續著他的人生。

和一般描寫戰爭歷史的書籍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戰爭英雄,反倒是著墨於一個人在戰爭前後的日常生活。這對一個庶民而言是公平的,因為戰爭從來就不是他們所發動的,卻要他們承受最多的損失。而不管戰前或戰後,和戰爭中的日子一樣,平民百姓要面對的仍是生存的危機與求生的努力。

所以,『活著回來的男人』不是落幕於他回來的那刻,而是穿越了他離開之前與回國之後的漫長人生。相對於此,戰爭時期的軍人身份甚或戰後的俘虜身份,便不再是那麼唯一而巨大的存在。

這本書如果只是作為主角的父親唱獨角戲,尚無太可觀之處。另一個亮點是作為社會學家的兒子,提供了許多事件當時的日本社會觀察資料,烘托出父親在當時大環境的影響下個人的生存掙扎到底是關鍵還是徒勞?這樣的質疑,恐怕只有貫穿全書的一種淡然,才能忍受住人生根本的虛無吧!

不過,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作者在結語時強調的:『所謂的記憶,會在敘述者與聽者間產生相互作用。⋯⋯這種狀況,缺乏聽者的努力也無法產生。⋯⋯許多人的經驗與記憶,都在缺乏傾聽者的情形下就這麼消失了。』

台灣的社會因為長期被殖民,每更換一批殖民者,舊有的生活經驗與記憶就被集體抹滅,這是社會集體意識的傷痛。而其救贖之道,也僅能透過每個人從自己的身邊去發覺故事,並加以記述傳誦,才能抵抗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的精神毀滅。

『因為人類存在的證據,就在於與他者、與過去的相互作用之間,透過彼此互動才能取得。』而台灣人最大的危機,就是日益稀薄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