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
作者陳嘉新是現任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也曾是精神科醫師,很榮幸在他接受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的時期,我和吳佳璇醫師同為早他兩屆的學長姐,共同經驗了那段『地下室歲月』。如今,陳教授已經早已在學識成就各方面都遠超於我,不成材的在下還是喜歡用『嘉新』來稱呼這位『學弟』。
剛開始看門診的『菜』(用台語念ㄘㄨㄚˋ比較能傳達那種感受),身後跟隨的『背後靈』,和『士官長』與『老大』的互動,值班,電療,精神鑑定⋯⋯,許多曾經都在閱讀的過程中一一浮現。不過,『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沒有足夠的學養與能力產生如嘉新般的深刻思維,但透過嘉新詩意盎然的文字,讓我有機會重新去思考那些受訓歷程中的種種。
對於接受過,或是正在接受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的醫師,甚至是有興趣要選擇精神科為未來的醫學生而言,這是一本很好的書。『王國醫院的地下室』只是故事發生的場景,但受訓過程中的種種專業歷練以及最重要的作者心理反思,才是本書的價值所在。一如繪畫或其他藝術作品,當作者完成了創作,他已經圓滿了內心的動機,而讀者的工作,卻是隨著閱覽的過程才開始。
書名是『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每個人當然包括作者,嘉新的文章其實是一齣自我療癒的表演,欣賞這齣戲的觀眾,理當思索自己的人生又是怎樣的另一場戲?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讀者就不必限定在與精神科醫師有直接相關的族群了。副標『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反而可以視為『以欲鉤牽』的方便法,嘉新想說的,遠多於精神科醫師的角色,而是人生更宏大的壯遊歷程。
我是凡夫,脫不了我執我見,所以在書中持續地尋找加薪是不是以提到我這個『學長』,這種心態實在很『歹勢』!終於,在末章嘉新有提到某位流行歌手的一首歌『二十歲的眼淚』!
『是二十歲的男人就不該哭泣,因為我們的夢想在他方;到四十歲的時候我們再相逢,笑說多年來無淚的傷痛!』
那是在離開『王國醫院』時在KTV和嘉新合唱的一首歌,是告別,也是約定。
『士官長』愛講一句『俱往矣』,但,『只有不被記得了,才算真正的死去』,所以,我們都還活著,一種超越時空的存在!
在這個遍地是精神科名醫的時代,不再當精神科醫師的詩人『陳嘉新』所寫的類小說散文,是值得推薦的。